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又出名了!上全国头条了=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深圳梦 2019-10-07

又刷屏了!5家央媒集中报道深圳改革开放创新跃升之路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昨天开辟“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专栏,展现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报道开篇都不约而同聚焦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报道深圳在改革开放、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功做法,探寻深圳的改革和创新如何铸造了奇迹之城。





《人民日报》

昨日头版以“深圳迈向全球‘创新之都’”为题,从深圳构建创新综合生态、营造人才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源泉、优化营商政务环境、培育创新创客文化几方面,报道深圳强力推出各种创新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人才驱动推动创新驱动,加快全球创新资源汇聚,把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报道特别提到2018年1月,在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上,深圳以“创新”为关键词,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报道中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必将以改革开放、创新驱动而强。”深圳将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全链条创新,把深圳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再强化、再巩固、再提升,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都”。


央视新闻联播

以“深圳:打造‘创新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题,报道了多家创新型的新锐企业,探寻深圳的创新活力。报道指出,一个个科技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只是深圳数万家创新企业的缩影,其背后是深圳日益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让深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24万亿元。目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华社

的报道指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崛起,印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从“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起步,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与决心在这里宣示。从“1天51件发明专利”勇攀“中国高度”再出发,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在这里吹响。站在全新的时代方位,鹏城深圳高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改革史诗。


《光明日报》

走进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报道了深圳这片改革热土上的创新引领者。报道指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透过先进院的发展之路可以洞见,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中,新型科研机构建设的有益探索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逻辑。报道最后总结提出,既保证拥有前沿科学探索能力,又能推动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本质上是科技体制的大胆创新,也是深圳多年来打造良好创新生态的成果之一,正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经济日报》

的报道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发展迎来了大飞跃,GDP从1981年的4.95亿元到2017年的22438.39亿元,增长了4500多倍,年均增长超过20%,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经济的跨越式增长源自其根植于基因里的创新密码。从40年前没有一所大学、没有一家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几乎为零到目前拥有5G技术、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新能源汽车、柔性显示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深圳走在了世界创新前沿。如今的深圳,已走出了一条从跟随模仿式创新迈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的跃升之路,成功跻身于全球创新价值链中,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来源:深圳特区报 (洪英亮)、深圳发布


央视新闻联播

深圳:打造“创新链”引领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在波澜壮阔的40年征程中,一座座城市发生历史性巨变,一家家企业不断展现蓬勃活力。从今天起,《新闻联播》推出“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系列报道,看一看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今天,首先来关注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

探寻深圳的创新活力,记者首先来到了位于南山区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一般研究院不同,它更像一个通往未来科技的创新梦工厂。这个正在进行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就是要运用一种特殊的超声波进入大脑,调控和修复脑神经,来试图破解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等脑疾病治疗的世界级难题。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5年多来,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摆在与改革、开放同等重要的位置。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圳正在全力打造一个“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创新链条,争当重要科技领域的领跑者。今年3月,深圳挂牌成立了5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启动了4家基础研究机构。

华为、腾讯、比亚迪、大族激光等一大批深圳本土生长出来的企业,都见证和参与了深圳的创新奇迹。从前店后厂、加工贸易,到跟随式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他们一步一步从这里走向了世界。今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257亿元,同比增长15%。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科技巨头们依然马力十足,迸发创新能量。

一个个科技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只是深圳数万家创新企业的缩影,其背后是深圳日益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让深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24万亿元。目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进入新时代,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圳又开始了新的谋划。就在不到一个月前,深圳宣布成立光明区,要在这里打造一个涵盖生物学、材料学、空间科学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科学城。

面向未来,深圳将通过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能力,不仅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源动力,也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重要的创新引擎,再次开启深圳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征程。



人民日报头版关注:

深圳迈向全球“创新之都”

 


开栏的话


从小岗村到深圳,从浦东到雄安,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砥砺前行,改革开放伟业波澜壮阔,成就辉煌。

本报今起推出“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系列报道,聚焦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企业,报道其探索实践和经验,展现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钢琴曲响起,800架无人机编队飞向空中,“大鹏展翅”的编队造型,照亮深圳夜空。

9月20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综艺晚会《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深圳再次展现科技创新魅力。

目前,深圳市聚集中国电子信息前10强的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4.10%,居全球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20457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3.07%,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先进技术和装备是买不来的,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深圳将把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加快建成全球“创新之都”。

构建创新综合生态

“6个90%”凸显自主创新活力

在220米外就能发现目标、动态识别人脸;一个系统即可完成人脸、手机和车牌的多项识别……光启集团研发的“超级智能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安全与城市治理。

成立仅8年,专利申请总量已超过4400件,光启集团是深圳众多创新企业的缩影。

深圳自主创新最大的特点是“6个90%”: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在这样的创新氛围中,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华为成为全球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腾讯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公司之一;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在鼓励企业自主探索的同时,深圳在产业布局上进行引导。近年来围绕5G、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机器人、石墨烯、新能源汽车、精准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规划建设了1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多个创新中心先后挂牌。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创新的源头支撑。

今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关注癌症和传染性疾病诊治的精准医疗,以及干细胞疗法治疗中风、帕金森、糖尿病等疾病的再生医学,是港中大(深圳)组建的第三个由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

深圳还相继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并启动建设首个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截至2017年底,深圳累计建成创新载体1688家,其中国家级110家,省级175家,覆盖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培育了93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化的新型研发机构。2017年,深圳新组建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3家、基础研究机构3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  

营造人才创新环境

人才驱动激发创新源泉

9月4日,47岁的澳大利亚籍华人、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审计监察高级经理张威,在深圳前海拿到了永久居留身份证。“出入境和日常生活都会方便很多,这个证让我有了归属感。”张威说。

这种便利缘自深圳实施的“人才强市”战略。近年来,深圳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今年深圳还将出台实施“鹏城英才计划”“鹏城孔雀计划”等。

这些措施可谓“大手笔”: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到2035年新增建设筹集人才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不少于100万套。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刻在深圳人才公园语录石上的这句话,昭示着深圳重才、爱才、求才的意志和决心。

2012年,29岁的斯坦福大学博士刘自鸿在深圳创立柔宇科技。6年来,公司不仅创造了打破世界纪录、厚度仅0.01毫米的全球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屏,还建成了全球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类六代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满产规模超过每年5000万片。

“深圳这个城市充满活力,更多元化、更具包容性,不同的文化会产生很多的火花,而这些往往是创新的来源。”刘自鸿说。

“人才不断来深创业发展,为深圳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强的后劲。”深圳市政府秘书长李廷忠介绍,2017年深圳新引进“孔雀计划”创新团队30个,引进各类人才26.3万名,增长42%。目前,深圳人才总量超过510万。  

优化营商政务环境

政府成为最大的服务员

“我们公司2312万元的留抵退税到了!”9月3日,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的税务工作负责人江国强兴奋不已。

铁汉生态是生态环境建设上市公司。2016年5月至2017年末,该公司共产生留抵税额4625万元。这在以前只能挂在公司账上。今年7月,深圳市税务部门主动告知铁汉生态,可享受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政策,并迅速为其办理相关手续。

“留抵税额挂账上会占用公司大量资金。”江国强说,“多亏税务部门主动上门,解决了我们扩大研发的资金难题。”

在深圳,和铁汉生态一样受益于政府服务的企业还有很多。从率先实现商事登记“三十证合一”,到300项“不见面审批”;从建设项目总审批不超过90个工作日,到“企业办事不出区、市民办事不出街”的“全城通办”……深圳密集出台一项项便民利民措施,改善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杨建认为,企业是深圳创新的主体,深圳市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营商环境好了,市场自然有活力。”

2017年,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55.2万户。全市累计登记商事主体达309.4万户,总量居全国城市首位。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61户,拥有企业151户,创业密度居全国城市首位。  

培育创新创客文化

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汇聚

9月25日中午,深圳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7楼,荷兰人亨克正聚精会神地敲打着代码。亨克2011年来到深圳创业,2016年进驻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从事LED屏幕设计,“在这里定制特殊曲面LED屏只要3周,全球其他任何地方最快也要6个月。”

全球数一数二的完整电子制造和互联网产业链,为创客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也是全球创新资源汇聚于深圳的重要原因。

当前,深圳正在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ARM中国总部、空客中国创新中心等80个优质项目落户深圳;苹果、微软、高通、英特尔、三星等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和科技服务机构;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在深圳陆续挂牌成立。

2016年底,受南方科技大学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格拉布斯,在深圳设立了中国内地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机构——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这里与硅谷一样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环境,是吸引我来的重要原因。”格拉布斯表示。

2018年1月,在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上,深圳以“创新”为关键词,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必将以改革开放、创新驱动而强。”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深圳将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全链条创新,把深圳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再强化、再巩固、再提升,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都”。

来源: 人民日报 刘 磊 吕绍刚 编辑 | 李语


新华社关注

从“深圳速度”到“中国高度”

——深圳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纪实

  开栏的话:

  这是对历史的回望——每一个城市的崛起,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唤起人们对“春天故事”的回忆与激动。

  这是对未来的展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书写新篇,生动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成就。

  从10月7日起,新华社开设“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专栏,集纳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篇章。


  新华社记者 孙飞



南海之滨,改革创新大潮在这里不断喷涌。


39年前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崛起,印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从“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起步,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与决心在这里宣示。


从“1天51件发明专利”勇攀“中国高度”再出发,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在这里吹响。


站在全新的时代方位,鹏城深圳高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改革史诗。

◎视频:从“深圳速度”到“中国高度”——深圳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纪实(时长1分16秒)


制度创新,激发市场企业“生命力”


70多岁的梁宪,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来蛇口的感受。


1979年7月,30多岁的梁宪从香港坐船第一次来到蛇口渔民码头,他作为交通部派往香港招商局工作的外派干部,与袁庚等人共同参与蛇口工业区的建设。“那时候的蛇口真可以说是穷乡僻壤,淡水只有两口井,经济发展硬件、软件的基础都很薄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建港填海的“开山炮”轰鸣炸响,迸发溢出的改革“营养”,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等孵化为叱咤风云的中国企业巨头。


在梁宪看来,这些企业之所以比较成功,“关键在于它们从一开始便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了股份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蛇口提出实行股份制,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搞股份制改革时,“还给人异想天开的感觉,面临很大压力”。


分居深圳南头半岛两侧的蛇口与前海,历史在这里交汇,创新在这里书写。


◎2016年10月10日航拍的深圳前海。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近5年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超过300项,正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者。


40多岁的货车司机徐军,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第一个尝试互联网银行贷款的人。当货车司机20多年,徐军平常在四川和广东之间“跑车”。


“微众银行的贷款客户中,79%为大专及以下学历,超过600万人无人行征信记录,73%的贷款总成本低于100元。”站在微众银行控制中心,行长李南青指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用户数字,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目前,前海微众银行有效用户总数已经超过8000万人。


欲引金凤凰,先栽梧桐林。


从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等诸多“第一”,到近期的应届毕业生落户“秒批”、商事登记改革“三十证合一”、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深圳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一直在路上。


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占全国四成以上。


知识产权申请人好似“赛马”,但要想跑出好成绩,离不开好的“赛道”。建立知识产权联盟、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创新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不断完善的“赛道”正激发“赛马”潜能。


从销售额只有300多万元到百亿元数量级,大疆只用了几年时间。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大疆专利申请的爆发,以及对飞行器及部件、云台、数据传输及显示等方面进行的专利布局。


“知识产权是区域创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南山区科创局局长刘石明说,“只有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赛道’,才能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深圳市深南大道(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科技创新,锻造经济腾飞“核动力”


根据手机提示上下左右转动头部,建立人脸三维模型,实现免接触解锁……近期流行的带有3D人脸识别功能的“网红”手机,将背后的深圳企业奥比中光推向台前。“三年磨一剑,我们从2015年开始投入研发的3D结构光手机方案,终于迎来了成果检验的一刻。”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说。


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亦步亦趋的跟随式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回顾深圳经济特区近40年的发展奇迹,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常回忆起19年前那个秋天。彼时,“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知识创新驱动”的观点不断深入人心,深圳取消“荔枝节”,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在高交会上,马化腾带着6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跑遍了展馆,推销QQ的前身OICQ。他拿到了腾讯公司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第一笔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腾讯滨海大厦大堂(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时光荏苒,一批科技巨子从深圳走向世界,燃起炽热的创新火焰。


一个个科技创新巨头企业在这里成长。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257亿元,同比增长15%。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科技巨头们依然马力十足,迸发创新能量。


一个个源头创新的种子在这里播撒。从一飞冲天的大疆无人机,到有望颠覆显示技术的光峰光电激光电视,“创客”们在这里挥洒汗水,打破“不可能”。


一个个跨界融合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微信+”连接地铁、电影院、医院等线下场景,“无人机+”布局美景航拍、农业植保、快递投送等功能,“机械臂+”畅想咖啡店、餐馆、客厅等消费级应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无中生有”,蓬勃生长。


40载激情岁月,深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已与曾经差距巨大的香港相当。


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深圳创新投入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达476.3亿元,增长15.4%。目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0年风云变幻,从老牌“创客”到科技“新军”,不变的是创新的勇气。


◎深圳市南山区后海总部基地片区以及深圳湾片区(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管理创新,催化社会治理“凝聚力”


从自动化“拉链车”连续“吞吐”形成的潮汐车道,到早晚高峰期间只允许载有2人以上车辆驶入的“多乘员车道”,再到“人脸识别”查处非机动车闯红灯……一个个深圳“网红”的背后,是城市管理的智慧与创新。


曾几何时,“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让人倍觉亲切,鼓励众多年轻人在此扎根拼搏。如今,在一系列举措作用下,经济特区不断孕育更包容更多元、充满凝聚力的城市文化。


协调组织国际植物学大会,参与光明滑坡事故救援,“U站”提供不间断志愿服务,“志愿者之城”已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深圳已有超过155万名注册志愿者,每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2万场次。


◎志愿者在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口岸U站前与旅客互动(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也让人“暖暖的”。为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和长期就业指导的“青年驿站”,成为不少异乡学生“深圳梦”的起点。“像回到了大学岁月,找到了‘家’的感觉。”曾入住青年驿站的创客胡贤辉说。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在深圳不断形成。


佩戴红袖章、进行反电信诈骗宣传、及时举报违法线索,快递“小哥”成为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长李龙文说,深圳目前有快递员4万余名,积极发动全社会力量,打造群防群治守护网,有利于解决治安防控的基础性、常态性问题。


通过大数据计算,更加智能地实施潮汐车道;交通事故发生后,车子几分钟被拖走、交通秩序很快恢复……“平安与深圳市正在推进的智慧交通系统,形象一点说,相当于为城市增加几百公里道路。”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说。


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同样需要创新驱动。


“不依靠信息技术,不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很难想象仅靠有限的人力、物力而能高效地管理越来越庞大的城市。”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饱经沧桑的深圳河,滚滚汇入伶仃洋,见证改革开放大潮的奔涌,感受粤港澳大湾区的炽热温度。今天的深圳,迈入新时代,蹄疾步稳、扬帆启航。


来源 : 新华网


光明日报关注:

改革热土上的创新引领者


原标题:改革热土上的创新引领者——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开栏的话

  40年改革潮涌,从城市到农村,从区县到企业,神州大地处处书写着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市场活力充分迸发、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生动画卷。这些地区和企业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创业创新的锐气、拼搏进取的朝气,向全世界发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成为40年伟大实践生动而深刻的注脚。

  今日起,光明日报开设《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专栏,充分报道典型地区和企业改革发展之路,深入洞察其显著成就、实践经验,多角度系统展现亿万人民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伟大创造力,全方位突出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

  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石。面对传统科研院所少、基础研究能力弱的先天不足,深圳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屡屡上演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科技创新生力军的生动故事。

  成立于2006年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先进院”)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短短12年时间,先进院联合研制出我国首台3T核磁共振设备、成功实施亚洲首例多功能神经假肢手术,诞生世界首创超声深脑调控方法及验证系统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透过先进院的发展之路可以洞见,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中,新型科研机构建设的有益探索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逻辑。

  打破常规学科布局

  9月15日,包括11位院士在内的鉴定委员会经过质询讨论,通过了由先进院与上海联影两家研制单位技术团队历时8年共同攻关完成的“3T人体磁共振快速成像系统技术”成果。先进院副院长、3T MR系统技术合作首席科学家郑海荣带领团队,经过10余年的前沿布局探索,共有80多项专利、14项核心技术用于联影磁共振成像设备,形成90多篇论文成果,实现了“既快又清”的3T系统在快速成像技术上的突破与规模临床应用,提升了民族产业振兴的技术实力。

  郑海荣团队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超声神经调控新思路,为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脑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革新性工具和手段。日前,先进院与绿谷制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这项全球领先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先进院学术生态系统多学科交叉,科学研究与应用创新相互支撑,形成全链条创新机制、文化和平台。”郑海荣认为,他的成长既得益于深圳对生物健康产业的布局和对创新人才的支持政策,也得益于先进院的创新氛围和机制。

  “源头创新的力量,来源于深圳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创新的观念突破。”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说,不同于以往通过学科划分设立研究机构,先进院的学科布局与地方战略布局、经济发展、产业需求密切结合,“此外,交叉学科为科技突破提供多角度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大大提升了源头创新的效率、拓展了研究边际”。

  有的放矢,方能发力精准。2017年,先进院专利申请量突破千件;PCT申请量达182件,同比增长75%,为深圳乃至全国未来前沿科技产业布局奠定了有力基础。先进院成为深圳科创领域改革的“探路者”。

  据介绍,目前深圳已有1688家各级创新载体,培育出93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在集聚创新人才、取得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构科研价值观念

  对先进院生物材料中心主任喻学锋来说,37岁辞去国内知名高校副教授职务,只身来到深圳先进院,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

  “学习工作16年,我感觉自己还有能量,想要更大的舞台来实现价值。”喻学锋决心到深圳从事黑磷半导体新材料应用研究,希望不只是研究出成果,还能对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他的想法在短短4年间实现。先进院没有人为限制科技人员在创新链条中的角色定位,擅长学术还是应用研究,科研人员可以自由选择研究方向。

  灵活机制下,喻学锋从一个人、一张试验台开始,逐步组建包括30名博士的60人研究团队,实现一系列国际领先的黑磷产业化应用突破,申请6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9项以2500万元实现产业化转让。

  他认为,先进院机制体制创新是科研成果顺利产业化的原因。“院里专门设立发展处和经管办两个职能部门,分别负责成果宣传和产业对接、专业商务谈判,为科学家提供服务。”

  “在深圳这片改革创新的沃土上,创新与开拓已经成为一种氛围环境,一种观念引领。”先进院党委书记杨建华说,“强调应用的观念下,科学家们越来越认同科研要和产业需求进一步挂钩,先进院也建立起完整的‘产学研’生态系统。”目前,先进院已孵化企业逾727家,持股企业超199家,其中估值过亿企业28家。

  打通人才流动通道

  以人才为中心,先进院不断革新人力资源体系,设立末位淘汰制度,改变以往给人才贴“永久牌”的评价机制,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性。

  在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基因编辑研究中心主任路中华看来,正是这种给力的人才支持,让他回国时最终选择深圳,放弃另一家985高校的邀约。“先进院评价体系不同,无论之前成绩多厉害都要参加每年考核,让年轻人有证明自己的机会和动力。”路中华说。

  强调服务的科研管理,同样是提高科研效率的关键。“这里各项制度都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大大节省了科研人员为琐事耗费的时间。”生殖健康研究室主任张键说,在一项8家单位合作的项目中,她们团队总能最先提供所需的审批材料。

  “先进院在做的就是栽好梧桐树,创造最佳的平台和外部环境,吸引这些‘凤凰’归来。”杨建华说。良性的人才机制已吸引大批科研人才,截至目前,先进院规模达2542人,其中海归530人。

  人才如同活水,源源不断注入深圳创新的田野。12年间,先进院累计培养博士后321名、研究生7000余名,其中六成留在深圳,一半以上进入高科技企业工作。

  “新型研发机构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于一体,破解了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两张皮’和科研机构、企业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形成深圳独具特色的创新体系。”深圳市委党校教授高山认为。

  既保证拥有前沿科学探索能力,又能推动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本质上是科技体制的大胆创新,也是深圳多年来打造良好创新生态的成果之一,正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严圣禾 党文婷




经济日报关注:

深圳:创新铸就“奇迹之城”


图为深圳市南山区城区一角。(资料照片)

  开栏的话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一个个城市迅速崛起,一个个企业发展壮大……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开创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今日起,本报开设“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专栏,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亿万人民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伟大创造力。


  40年前,深圳是一个封闭落后的边陲农业县,产业以农业为主,工业几乎是“一穷二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发展迎来了大飞跃,GDP从1981年的4.95亿元到2017年的22438.39亿元,增长了4500多倍,年均增长超过20%,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深圳经济的跨越式增长源自其根植于基因里的创新密码。从40年前没有一所大学、没有一家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几乎为零到目前拥有5G技术、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新能源汽车、柔性显示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深圳走在了世界创新前沿。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深圳还崛起了华为、中广核、腾讯、比亚迪等一批各领域内的世界领先企业。如今的深圳,已走出了一条从跟随模仿式创新迈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的跃升之路,成功跻身于全球创新价值链中,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六个90%成就“创新之都”

  在深圳,有一组引以为傲的数据: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这“六个90%”来自于科技重镇——深圳南山区的总结。南山区委书记王强说:“南山企业逐渐在世界创新版图中崭露头角,得益于南山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作为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发展新动能强劲迸发。”


  目前,南山区累计培育上市企业已达148家,居全国区(县)第二位。9月17日,由赛迪顾问发布的《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显示,南山区位列2018年中国百强区之首。9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17年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位居全国十强之首。这是南山区的创新特色,也是深圳创新的精髓所在。


  在深圳福田保税区,有一个占地2300平方米的人体细胞科技展览馆。走进展览馆,观众可通过模型展示、机器人、全息影像、影片播放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了解人体细胞知识、人体细胞技术原理、细胞技术应用等现代生命科技前沿内容,同时还可参与细胞实验室参观、科普互动游戏等兼具趣味性、互动性和科技性的科普教育活动。


  这间展馆作为深圳市的科普教育基地,由免疫细胞领域龙头企业——深圳市合一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据合一康公司CEO罗晓玲介绍,展览馆的建成,不仅能更好地开展科普,也是合一康近年来创新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据了解,这家企业不仅是深圳市4项细胞治疗技术质量标准中2项标准的制定者,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以免疫细胞储存获得美国AABB国际权威认证的细胞储存专业机构。罗晓玲表示,对企业发展而言,技术创新是核心,质量安全是基础。只有秉承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技术进行产业化转化,方能生产出安全有效、服务于消费者的产品。


  统计显示,2017年,深圳市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183.55亿元,增长13.6%,占GDP比重为40.9%。今年前7个月,深圳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3238.32亿元,增长9.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9.9%。深圳产业结构已呈现出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三个为主”的鲜明特征。以合一康为代表的生命健康产业正是深圳未来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如今,深圳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初显成效,创新型经济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一流创新源自一流呵护

  如果说30多年前“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那么如今“一天46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就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重发展速度向重发展质量迈进的新标杆。


  深圳知识产权局统计显示,2017年,深圳国内专利申请量为177103件,同比增长21.89%;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457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3.07%,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首位。全国企业专利申请量前10名中,有8个来自深圳,其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3850件,居全国第一。南山区201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占全国四分之一,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339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倍。


  “艾娃艾娃,开始迎宾。”在深圳市神州云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览大厅,机器人“艾娃”随着工作人员的吩咐应声启动:“我在,好的,我去迎宾了。”白色的人型机器人在展览大厅内行走,带领来宾开始参观。


  记者看到,这款由神州云海公司研发的智能客服机器人身高约1.5米,头部可转动180度,脸部表情丰富,不仅能够智能识别人脸,还会主动提供服务。目前,“艾娃”已在银行、政务机关、医院、机场、图书馆等多个场景实现落地。


  “得益于深圳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企业能真正激发创新的活力。”神州云海公司执行董事沈剑波表示,目前,公司研发团队已在底盘运动控制、室内外组合导航、图像识别和本体集成技术等领域拥有专利100多项,能够以大数据应用解决客户指引导览、环境清洁、安全巡检等工作,并在与专业客户的深度合作中形成人工智能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一流的创新需要一流的呵护。”王强表示,知识产权是区域创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深圳实现“创新之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规定,成立知识产权法庭,推行行政、民事、刑事“三审合一”,从立法、执法等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强力保护创新成果。9月15日,深圳南山知识产权联盟正式成立,旨在聚焦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两大方面,编织知识产权全链条最强保护网。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既是竞争力又是生产力。只有围绕企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运营服务体系,促进服务资源的多维流动融合,才能打造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活跃的产业生态链。


  今年2月份,深圳印发《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推出了20项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努力营造服务效率高、管理规范、市场具有活力的一流营商环境。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了区域内创业的热情。走进深圳高新奇科技园办公大楼的大堂,沙发、书架、绿植、咖啡吧、自动售货机等别具一格的场景设计,让大堂这种公共空间不再显得冰冷,而是成为楼内白领会客、休息的好去处。这是由深圳云知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开发出来的新型场景式文化时尚场所。


  谈及创业,云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宜云告诉记者,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开放与包容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在深圳,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已成为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全民共识。深圳市政府长期以来执行服务为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在这里能很好顺应市场发展。同时,深圳强大的产业配套也让创业者们能快速将创意、设计、制造等转变为现实。


  刘宜云是深圳创新创业大军中的一位典型代表。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自2013年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深圳商事登记门槛大幅降低,市场活力、创新活力充分迸发。2017年,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55.2万户,全市累计登记商事主体达309.4万户,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61户,拥有企业151户,创业密度居全国首位。


  9月8日,深圳营商环境的“新样本”、总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的“政务服务大超市”——深圳湾创新广场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放。该平台汇聚深圳科技创新展示中心、南山区党群服务中心、南山区行政服务大厅创新广场分厅、南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南山公安分局深圳湾服务中心等5大中心,将成为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


  开放是深圳发展的永恒主旋律

  “开放是深圳发展的永恒主旋律。”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表示,深圳的快速发展是对外开放的结果,得益于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主动对外开放,深圳抢抓4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快速崛起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世纪80年代,深圳抢抓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承接我国香港、台湾以及欧美国家的产业转移,允许外国企业以及华侨、港澳同胞投资建厂,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业,奠定了外向型国际化的工业基础。


  抢抓上世纪90年代世界以电子信息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深圳大力发展电子工业,快速实现工业化。


  通过抢抓21世纪初世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转型的机遇,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通过抢抓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深圳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内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在企业培育方面,深圳从仅有几家作坊式的纱厂和农机维修所起步,迅速发展到现在商事主体320万家,其中企业188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7家,培育了华为、中兴、平安、招商银行等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知名企业。目前,华为成为世界最大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第三大手机厂商,手机销售到70多个国家,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圳制造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高端医疗器械等众多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给世界各地带去质优价惠的新技术新产品,让更多人享受到了深圳开放发展的红利,让世界各地体验到“科技创造美好生活”。2017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7713.2亿元,占深圳出口总额的46.7%。


  在对外贸易方面,2017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8万亿元,其中出口1.65万亿元,占全国的10.8%,进口为1.15万亿元,为世界经贸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现代物流方面,深圳拥有联通世界的国际性机场和港口,2017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超4500万人次,深圳港连续5年居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国际班轮航线238条。


  “深圳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是融入世界经济又服务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吴思康表示,深圳过去因开放而兴,未来更会因开放而强。深圳的实践证明,只有走开放创新道路,才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创新”时代,创新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无论是开展基础研究还是进行技术攻关,都需要国际间科技合作。深圳要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需要比过去更加坚定走开放创新之路,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创新伙伴“朋友圈”,更好集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为深圳加油!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深圳特区报 (洪英亮)、深圳发布、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央视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